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综述与展望New perspectives and new methods on the research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in Chin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
王群;王万茂;金雯;
摘要(Abstract):
应用文献归纳法,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与梳理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方法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现有文献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本质、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的异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以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相关政策研究现状等加以归纳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未来深入开展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KeyWords):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节约利用;评价方法;节地政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群;王万茂;金雯;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2]王静,郑振源,黄晓宁,等.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反思[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9-12.
- [3]梁流涛,赵庆良,陈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优化路径分析——基于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7):48-54.
- [4]孟鹏,郝晋珉,周宁,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北京亦庄新城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2):83-89.
- [5]朱天明,杨桂山,苏忠伟,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7):1109-1116.
- [6]李进涛,谭术魁,汪文雄.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49-54,65.
- [7]黄贤金,赵小凤,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79-1996.
- [8]纪陈飞,吴群.基于政策量化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5,37(11):2193-2201.
- [9]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
- [10]张丽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2005(9).
- [11]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12]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4):4-10.
- [13]刘新卫,张丽君,李茂.中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 [14]郑泽庆,黄贤金,钟太洋,等.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9-93,98.
- [15]王文革.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 [16]王群,王万茂.中国经济增长占地变化区域差异实证研究:1996-2008[J].广东土地科学,2013,12(2):4-11.
- [17]於忠祥,谈迎新.论安徽省节约集约用地的方法和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3-48.
- [18]李效顺,蒋冬梅,曲福田,等.边际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计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92-95.
- [19]SMITH N,DENNIS W.The restructuring of geograical scale:coalescence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northern coreregion[J].Economic geography,1987,63:160-182.
- [20]STARK R.A hidden treasure map:highest and best use analysis[J].ASA valuation,1988(33):24-29.
- [21]JEFFREY M.Comparison of the structure and accuraey of two land change models[J].International jour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05(2):243-265.
- [22]徐银良,胡宁,沈剑荣,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101-105.
- [23]彭冲,肖皓,韩峰.2003~2012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分异特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2):24-31,97.
- [24]谢敏,郝晋珉,丁忠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5):117-120.
- [25]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依稀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3):24-31.
- [26]杨树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7-30.
- [27]林雄斌,马学广.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以珠三角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1):13-20.
- [28]王中亚,傅利平,陈卫东.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实证分析——以三大城市群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6)71-75.
- [29]彭山桂,汪应宏,陈晨苏,等.中国建设用地数量配置对资本回报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5):31-38.
- [30]黎一畅,周寅康,吴林,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09-325.
- [31]王力,牛铮,尹军,等.基于RS和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3):32-35.
- [32]吴一洲,吴次芳,罗文斌.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及其效应[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26-33.
- [33]潘竟虎,郑凤娟,杨东.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4):684-689.
- [34]常青,王仰麟,吴健生,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4):26-31.
- [35]叶浩,庄大昌,杨蕾.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0):1664-1671.
- [36]李闽,姜海.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与政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33(2):55-61.
- [37]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
- [38]梁丽萍,张丽琴,胡伟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5):970-975.
- [39]张富刚,郝晋珉,姜广辉,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25(1):23-29.
- [40]杨东朗,安晓丽.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7,27(3):470-475.
- [41]雷广海,刘友兆,陆效平.江苏省1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7-13.
- [42]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68-75.
- [43]王家庭,李凯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力机制研究[J].城市问题,2008(8):9-13.
- [44]SCHMIDT-BLEEK F.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M].吴晓东,翁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45]谷秀兰,韦仕川,黄朝明,等.基于多指数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海口市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10):119-124.
- [46]王万茂.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评价标准[J].自然资源,1996(1):24-28.
- [47]李鑫,欧名豪.中国省际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评价与区域差异研究[J].南京农业大圩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0-84.
- [48]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21(2):48-51.
- [49]张虹鸥,叶玉瑶,杨丽娟,等.广东30年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经济地理,2008,28(6):904-908.
- [50]张琳,许晶,王亚辉,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尾效的空间分异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6):30-36.
- [51]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48-52.